【我的个人成长历程一】
很多熟悉我的朋友惊叹于我在营销上的成长,1998年7月毕业,99年4月开始做一线业务员,负责郑州市区市场,2000年7月做到公司业务部执行经理,03年6月做到厂家大区经理,04年5月做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2月做到集团公司北大区销售总监,2013年3月起,推动一个品牌的成长。
朋友只是看到成长的一些光环,身边的朋友经常提醒我:你应该戴一个名牌手表,应该有什么样的服装打扮,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车?面对这些友善的建议,我往往笑而不答,我知道,大家往往给一些岗位赋予了一些外在的东西。这些重要吗?也重要。起决定作用吗?明显不起。
其实,人的成长,就如在路上的行车,要想上高速,要有上高速的条件和心理准备。
很多人想知道我在营销之前的经历,1998年7月毕业,马上开始了工作,一直至99年3年,都是在一线车间打拼,打拼了9个月,对制程的钻研,对产品内容的熟悉,对成本与质量关系的理解,对生产一线员工的辛苦单调程度,对管理的领悟,对制度和文化的感受,对管理与领导差异的认知,对合格、优秀、卓越品质的判断,都在深深影响着我的营销进程,有些理念很容易接受,但真正能够融入到行动当中,做到血脉相连,是很难得的,现在很多的业务,都是一听就会,一说就懂,但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现在每次给营销同仁沟通时,我都会说出推销学上的一个GEM公式:G=Goods,相信产品,E=Enterprise,相信公司,M=Me,相信自己,中国形形色色的业务大军里,每一个人都想从基层业务走上去,但真正做好营销,必须要坚持这三个相信,这也是诚信的基础,很多业务认为只要“能说会道”,能“煽情”,就能忽悠着客户,说什么?道什么?情是煽的吗?客户是让你忽悠的吗?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把客户和同事看成是自己一生的资源,不要让自己成为匆匆的过客,不要为了个人的短期利益,去牺牲自己一生的资源,这不是做事的失败,这是做人的失败。
我个人一直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两个维度,一个是态度,也称心态;一个是能力,也称专业。生产车间的经历,的的确确是对态度的一个考验,壮观的流水线是不允许你有任何的浮躁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为成本、质量和安全埋下隐患。九个月车间的经历,不长,也不短,让我懂得了做营销应该具备的态度,甚至是人生的态度。
很多同事问我如何发展的速度快,我一般都是这样讲的,人品放在第一位,风格放在第二位,专业放在第三位。人品决定着信任,风格决定着融入,专业决定着指挥,我讲的最多的一点还有,就是工作上不能耍聪明,因为聪明不是智慧,任何一个企业考量人的只能是智慧,而非聪明程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要不断的为自己积累。
当时车间的工作环境相对是很艰苦的,更难熬的是车间的三班倒工作,尤其是夜班,接近半年的倒班经历,让我更知道如何更好的去关心员工,在夜班工作,对身体是很大的考验,尤其是要关心员工的生产安全,记得当时在每次的班例会上,我给所有员工重复的最多的一个理念是:当成本与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成本要质量,当质量与安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质量要安全,一切为安全让路。如果当车间有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我都会“狠狠”的处罚,因为我知道这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都是“生产安全”的隐患,这些生产上沉淀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在销售上的管理风格,只要发现违规违纪的现象,我都是重重的处罚,因为,我担心这些毛病如果不能让当事人从内心深处引起震憾事,无法保证自己“安全”的成长。
有一个情形,无法忘记,第一次参加大学第一个同学的婚礼,那是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同学都是西装革履了,我还是上学时代的衣服,当同学们都在激情飞扬的讨论着他们在市场上如何营销时,我只是在静静的听,很羡慕他们,但很坚持自己先在生产上打拼的想法;尤其是当同学们都逐个留存手机号码时,我感觉很尴尬,我没有手机,因此也没有手机号码,其实那时候的工资水平,并不是购买不起手机,就是想把自己闷在车间里一心一意的工作,不想与外界联系,其实是自卑的表现,但当时安慰自己的就是“厚积薄发”这四个字。
苦难是相对的,幸福也是相对的,我是我对生活的理解,有人遇到痛苦,找我谈心时,我经常这样给他讲:如果把幸福比作一杯纯蜂蜜,如果单纯的去喝,是很难喝下去的,如果稀释,会把甜蜜的时间延长;如果把痛苦比作一杯盐,如果单独去吃,也是很难吃下去的,如果稀释,你会觉得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盐,还真不行。稀释幸福,幸福可以延长,稀释痛苦,痛苦会促进成长。
【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二】
在生产的很多磨难,记忆犹新,那时每天晚上休息时,手都是僵硬的,尤其是早晨醒来的时候,手指很难伸直,很疼痛,虽然当时做了班长,却很喜欢象员工一样去劳动,尤其是就餐时,总是最后一个去吃饭,那时装箱的水平,就象一个熟练工。
因此,我现在与营销同仁也经常这样沟通,做好销售,四个字:辛苦、智慧。
我前几天面试一个1973年出生的,1994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现在还在应聘业务,看他的简历,跳了很多行业,走了很多单位,带着很多困惑,“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俗语,实有道理,虽然“360行,行行出状元”,不要先想着当状元,而是坚定自己的方向。总想着当状元的,而却在自己的选择道路上忽左忽右的行走,能有什么发展呢?
营销说白了,不是专业活,而是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众所周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经常出差,很惊羡于“隧道”的壮观宏伟,“隧道”就是体现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打破艰难险阻的风景,工作中,很多实际的困难和挑战比想象的要大的多,你要想走的快,必须要有打“隧道”的精神,否则,你只能走弯强,虽然“曲线救国”也是一种精神。
现在每当有人问我上大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有几个专业我肯定不会建议他选择,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在这些“很时髦,很时尚”的专业中,真正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的,基本不是科班出身,如果在大学真正去读四年这个专业,等于是浪费青春。(待续)
【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2009年的3月,我开始了我的营销之路。
其实,目前只要我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沟通时,我一定会讲:选择企业重要,但选择对领导更重要,尤其是在入职的前三年。职场不像官场,官场是要站对队,职场则要跟对人。当下流行甚广的“选择大于努力”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初入营销生涯前,总是听人眉色飞舞的在讲,在酒桌上如何把客户喝好、喝倒而收款多少,如何通过抽烟文化而巧妙接进客户等等“激动人心”的情景,因此在我给单总报到时,我花了10元钱购买了一盒帝豪香烟(在1999年,10元一盒的香烟还是能够拿出手的)小心翼翼的放在自己的里兜,同时在暗暗想,第一面见到老总时,要很快速的很熟练的能够把香烟递上,以示尊敬。
见到老总时,领导虽然远比我想象的平易近人,但依然紧张甚至是不知所措,慌乱的自己把准备好的香烟拿出来并递上时,领导问了一句:你抽烟吗?我说不抽。领导反问了一句:你不抽烟,在自己的团队里,就不要拿烟让烟。领导的这次反问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其实如今的团队甚至社会不正是倡导如此的理念吗?领导的问话,让我明白了一个哲学:简单与复杂。以简单对复杂,应该成为一个处世原则。
领导的谦卑态度是我接触的所有领导里面,极少见的,在陪同领导拜访过的客户中,至少有99%以上的客户会被领导的谦卑态度所打动,因此领导开发新市场的速度是相当之快的,他要求我们在开发时,必须速战速决。我至今也仍给自己这样要求:到一个陌生的新市场,三天之内必须开发成功,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如果问及其中自信的原因时,我可以总结为是营销的谦卑态度,任何人都可以拒绝接受,但任何人都可以沟通,只要你态度谦卑。
其实,营销最忌相轻,最忌自以为是,最忌自大。现在很多的营销人总是谈自己过去光辉的历史,总是看不起别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
也有一种现象,在营销团队中经常出现,那就是相互比较。我经常在给自己的团队这样讲:比较可以,看你比较什么,不要总是比较薪资的高低,比较目标的多少,更应该比较的是成长,是学习,是进步。当你成长了,学习了,进步了,薪资自然会高,发展自然会快,目标就会成为成长的里程碑。
现在很多的业务同仁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忘却谦卑的态度,动不动就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撂挑子,经不起批评,经不住压力,当自己抗不住时,就会扔下一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
很多“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干“个体户”的营销人,绝大多数是以失败而收场的。因为个体户比做营销还要压力大。营销的压力你抵抗不住,个体户的压力自然更抵抗不住。
营销看似简单,但做精、做专、做到位、做到极致,尤其不易。
营销就如开车,没有开过车的,或者刚刚上路的新手,依然可以有很多的驾驶道理去讲,依然可以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谈论的话题永远是速度或加速度,而不是方向,更不是更新方向,这只能证明他善于辞令,绝对不能等同于他是高手。
营销的总结相当重要,不管是经验或是教训,都需要及时的总结。总结得失,积蓄力量,重新发力。当问及赛车冠军舒马赫成功秘笈时,舒马赫的回答令人无穷的回味,他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赛车冠军,是因为他知道如何刹车,其实,刹车也是一种总结。
现在很多的营销求职者,都是把自己“拥有3年或5年或8年或10年或15年”的营销经历作为自己的优势去谈,自认为是高手,既然是高手,就不用去“求”职,自有舞台。荣誉都是过去的,光环都是浮云,不可以永远抱住不放。
经历不等于经验,经验不等于经济。在营销职业生涯上,营销人永远都是新人,永远都要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永远都不要看不起别人,永远都不要自以为是,永远都不要自大(除非想做夜郎,夜郎自大),只是因为市场环境在变。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力,才会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个人之所以不认同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专业去选择,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营销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而非是看似的简单的理论。专业应该是能够连续积累的,比如说医学,应该是专业,临床经验越多,积累就越多,专业度就会越强,而营销更多的成为了一种“青春活”,且最关键的,并不是你做营销和管理的时间越长,你的营销就越有效益。如果在35岁前,你依然达不到营销总监(领导层)的水平,只能说明你个人出了问题。你真需要彻底的反思一下了。是做人的问题,还是做事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是做人的问题。
【我的个人成长历程四】
营销不是专业,但需要专心、专一、专注。
我经常给自己所带的业务团队讲:客户不是上帝,但要象尊敬上帝一样去尊敬,尊敬客户,一定会得到客户的尊敬,这不正是自尊的证明吗?!如何尊敬客户?就是需要专心、专注、专一。专心为人,专一做事,专注服务。
记得我在大学刚刚读《市场营销》时,书上说,市场的本质是交换。那时的理解,交换就是一种买卖。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营销人员以买卖的心态去做市场,你可以得到一时的报酬,一定得不到持续的成长。如果说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话,市场的本质就是交换,一定是一种信任的交换,资源的交换,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
很多工作多年的业务为什么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老油条”?为什么职业发展一滑再滑?就是在对客户的认知上出现了问题。我经常给业务团队这样讲,不要把客户当客户,也不要把客户当朋友,而应该把客户看成资源。视为你一生的资源。现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已经被现代营销提升到至高的高度,“老油条”的业务只有保持“油而不腻”,才会焕发营销职业的魅力。
我个人感觉,营销人最有状态、最快成长的时候,一定是在市场的时候,即使身不在市场,心也要在市场。市场就是现场,市场就是战场,不经过现场打磨,不经历战场洗礼,营销人是根本得不到脱胎换骨的成长的。
回忆起个人的营销岁月,无数的情形历历在目,尽管有无数的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无数的感动。
在营销上,我一直强调,与客户的合作是阶段性的,但感情是一生的。合作关注利益,感情却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