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29
  • 阅读量:1349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化妆品报 甘露

    从14年前第一家饰品店到现在厦门数一数二的化妆品连锁专营店,厦门巧遇在厦门生根,开店以来没有关过一家店。截至2014年9月,巧遇已有17家直营店、2家加盟店。直营店中社区店6家,仅1家商业区店,余下10家均为工业区店。巧遇化妆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隆波表示,巧遇未来将着重发展商业区店,并计划在合适的时机开启加盟模式。

    发力商圈

    据了解,巧遇现有的唯一一家商圈店开设于2012年,地理位置临近厦门南站,《化妆品报》记者了解到,以厦门南站为中心辐射的商圈正是厦门传统的商业中心之一。尽管由于去年厦门南站进行修缮工作,出现了客流量下降的情况,但巧遇唯一的这家商圈店仍然保持着盈利状态,杨隆波透露:“业绩仍然不错。”

    对于做惯工业区店模式的杨隆波来说,商圈店有着明显的差异,他告诉本报记者,商圈消费者接受品牌的能力较强,这不仅体现在客单价上,也体现在对护肤、彩妆等品类的接受程度上。巧遇针对不同的地段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产品配置,店内名品以佰草集、悠莱、泊美、梦妆等品牌为主。

    对于缺少国际大品牌的品牌结构,杨隆波解释说,厦门百货的表现非常强势,国际名品基本上都被百货“包办”,化妆品店内的国际品牌基本上没有市场。另外,屈臣氏和丝芙兰等大型连锁专营店的强势入驻,也使得地方性专营店很难在商圈中立足。也正因为如此,厦门接近95%的化妆品专营店都开在二、三级市场,聚集在城中村之类的外来人口常居地区。

    杨隆波认为,厦门地域有限,且基本已被各零售网点占据,沃尔玛七八家,新华都七八家,屈臣氏十来家,各类百货及超市一应俱全,下一步在商圈开店要在寻找店面上下功夫,有了合适店面就会毫不犹豫拓店。

    至于为什么不考虑游客的聚集地曾厝垵,杨隆波解释说,曾厝垵一带90%为外地游客,对厦门当地的专营店不了解,也没机会培养回头客。另外,外地游客消费的化妆品多为单个品类产品,诸如面膜、防晒霜等,客单价不高,加上高过厦门著名商区中山路的店租,在曾厝垵开店很难维持店面的利润。此外曾厝垵的店面多由城中村改造而来,门店被关在小院内,店招不突出,吸客有难度。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曾厝垵的店面都是一些民俗类的小店,类似咖啡屋、酒吧等。

    拓展加盟之路

    巧遇开店的速度也可称得上不紧不慢,每年新开两三家的速度让杨隆波很满意。目前巧遇拥有会员二十几万,有效会员十来万,杨隆波坦言这都来源于店铺多年的沉淀。然而,巧遇的发展在厦门当地还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受限。

    厦门是有名的旅游城市,也因此,杨隆波告诉本报记者,政府对城市环境的维护比较重视,在宣传册的分发方面管理比较严,杜绝了路人随意丢弃传单对市容造成影响,但也让门店的各类宣传促销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播。

    对此,杨隆波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时下流行的“微营销”推送店铺信息和促销活动信息,但这种方式受到公众号关注人数的限制,宣传面有限,因此,巧遇还会通过传统的短信方式向会员推送相关信息。

    二是以沙龙会带动现场气氛的方式提高门店的影响力。这种沙龙会通常以产品知识及互动为主,也会配合厂家做一些促销活动。一场沙龙会能实现十万元左右的销售,新增会员100-200人。

    三是扩大巧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杨隆波告诉本报记者,迅速做到这两点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加盟。在厦门本土的化妆品店中,夫妻店占比超过九成,但是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近几年由于行业的整合和调整,夫妻店及中小门店的经营难度加大,它们亟需较为系统的整改方案。从巧遇的角度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加盟模式不仅可以迅速做大品牌,也可以整合资源,不失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杨隆波看来,加盟的模式要等巧遇做好相关规划后再进行,“不能盲目扩张而砸了招牌。”杨隆波希望能在未来1年内启动加盟模式,他表示届时将以参股的形式和中小店铺的店主合作,对于有合作意向的店铺会仔细考核,面积以80-100平方米为宜,达成合作意向后,会对原有店铺作出陈列、外观、品类等方面的调整。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