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9-10
  • 阅读量:30643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CBO独家www.cbo.cn
  • 作者|邵长松

近年来,进口化妆品日益受到国内消费者青睐。然而,那些被国内消费者定义为“优质”“高端”“上档次”的进口化妆品并非全都能保证质量安全。仅今年以来,就有数起进口化妆品因质量问题被频频曝光。着眼如今的进口化妆品市场,如何加强其检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CBO记者 邵长松

多起问题进口化妆品遭曝光,国际知名品牌在列

正当韩媒热议韩国成为仅次于法国的中国第二大化妆品进口来源国时,他们断然没有想到,进口化妆品的质量问题已然让中国消费者焦头烂额。

有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进口化妆品总额达16.7458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其中,中国进口韩国化妆品规模达3.7083亿美元,同比剧增250.6%。此项数据也使韩国成为仅次于法国的中国第二大化妆品进口来源国。

而在今年8月以来,就有数起进口化妆品问题遭到曝光。8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5年6月进境不合格化妆品信息。其中,彩妆、儿童洗护和面膜等产品类型均有涉及。在上榜的37个批次化妆品中,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产品成为重灾区。

同在8月,慈溪市市场监管局就依法查获两起违法经营进口化妆品案件,共没收各类进口化妆品54件,罚款达上万元。执法人员发现,这类进口化妆品均未经批准和检验,没有中文标签,违反《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相关规定。

9月9日,扬州晚报披露3批次进口化妆品竟为“黑户”。当地食药监负责人表示,由于这些进口化妆品无批准文件和检验报告,无法判断其化妆品的安全性,所以这些化妆品有可能是走私货,甚至有可能是假冒品。

此外,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各地检验机构共检出161批进口化妆品不合格。主要问题包括菌落总数超标、防腐剂超标、标签不合格以及铅和砷重金属超标等。强生、欧莱雅、香奈儿和花王等国际知名品牌均涉及其中。
 
法规滞后,监管不足,导致问题产品频频“出镜”

随着我国进口化妆品数量的激增,进口化妆品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面对进口化妆品问题频发的现状,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进口化妆品的检验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此,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检验监管机构在当前工作中存在多处问题,因此才导致不合格的进口化妆品突破我国检疫防线,泛滥于国内消费大环境。其中,质量标准不一首当其冲。目前,我国进口化妆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进口贸易合同里通常没有规定质量品质条款,产品质量标准不足的弊病日趋明显。

业内人士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涵盖从生产经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化妆品安全基本法律,主管进口化妆品的机构没有全国层面的统一的法律法规可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首次进口前国产和进口化妆品的卫生许可;国家质检总局和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主要负责口岸化妆品的检验监管。而这两大执法机构的执法依据是已经有20年未修订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此外,后续监管依据不足,也成为进口化妆品问题频发的又一原因。由于进出口化妆品贸易激增,目前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并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例如进口化妆品成功入境后,我国现有制度并没有对其入境后分、灌装生产加工、标签检验等工作的衔接有明确规定,存在风险隐患,对后续的进口化妆品原料、半成品的监管也产生了影响。

修正法律法规,加强专业引导让不合格进口化妆品“无处藏身”

事实上,化妆品方面法律法规的改革,化妆品业界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而这正是有效遏制进口化妆品问题频发的关键因素。

今年7月,作为化妆品行业的 “根本大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自公开征求意见自上月被公布以来,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而此次法规的修订,就有多位企业法规负责人明确提出,食药监局应该提高办事效率,对化妆品市场的反应要快。

有业内人士表示,进口化妆品除了食药、检验检疫两个监管部门,还涉及海关、工商等多个部门,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及信息共享也尤为重要。此外,应尽快修订现有法规,加大对流通领域进口化妆品后续监督管理力度,消除后续监管盲区。

同时,新广告法的实行,也为进口化妆品鼓吹其虚假功能关闭了通道。

此外,加强相关机构专业培训和行业自律也十分必要。分析认为,目前,由于各国化妆品制造商不断地将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应用于化妆品制造中,这就必须对检验监管人员加大进口化妆品新技术、检测新手段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技术执法监管能力。

同时,规范行业自律也势在必行,不仅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化妆品经营单位和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适时开展从业人员相关培训,经营者自身也应当有效提升法律意识和专业水平。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