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店主们口中的“南方店”,是对浙江、湖南等南方地区行业人士在北方市场所开店铺的泛称。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追逐暴利、团结、精明、擅长营销成为多数南方店的标签。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曾在不少区域风头无两的“南方店”,近一两年人气、销售规模普遍缩水严重,遭遇“过气”危机。
普遍“过气”
忻盛东的金皇后精品日化店,已经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稳稳驻扎了十多年,期间伴随了和同一条街上南方化妆城、南方日化店的角力数十回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忻盛东感觉,老对手们气势蔫了不少。
“2004—2008年是南方店来势汹汹的几年,浙江人开的店几乎遍布河北”,忻盛东感慨,“这两年就不行了,萎缩得很快。”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呼和浩特代理商钱万余:“女人话题、好女人等几家较为知名的南方店销售势头大不如前”,而在南方店数目较多的旗县市场,这种状况更为普遍。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方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南方店”的主要阵地——以县级市为主的二三线市场,近一两年来萎缩甚至关店,成为多数“南方店”的命运。
忻盛东还记得自己刚开店的那几年,在张北小县城,洗面奶和蚊香的使用都需要店员费力引导。“南方店”带来了新鲜品牌、新颖的营销手法,几家规模不大的南方店“一夜成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不仅是在张北,相当部分的“南方店”在与本地店的竞争中,加速了当地消费者观念的更新。
北方二三线市场前几年交通、信息闭塞,本地专卖店少、品牌缺乏的先天环境,给“南方店”的繁衍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而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品牌下沉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竞争日趋激烈,普遍过气的现实不得不让更多的“南方店”重新审视自己。
追逐暴利,抱团经营
在内蒙古旗县市场的多数南方店里,几乎都能看到两个主打品牌:芸丝和婉丝,以及很多并不知名的三四线“杂牌”。主流品牌不多、不全,只扮演着引客进门的角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温州店主告诉记者,南方店内产品以老乡代理的高利润品牌为主,进货折扣多在二三折,超过3.5折的基本“入不了眼”。
追逐暴利之外,“南方店”的另一大特色是抱团经营。亲戚朋友、老乡像撒网一样布开,在不同区域,开同名但各自独立经营的连锁店,在北方市场很常见。“特别团结”更多地体现在统一采购上,“南方店”店主习惯进货捆绑,统一采购,“品牌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多数南方店与本地代理商基本没有往来,这就在调换货、活动支持等方面呈现出不足。
对此,巴彦淖尔临河区南方化妆城店主潘健表示,南方店比本地人更了解品牌折扣,“集团作战”之后,在利润要求上更高,和本地代理商“谈不拢”,只有调头。
前几年自然堂等主流品牌任务不重时,“南方店”姑且能“抓”几个做形象,但挂羊头卖狗肉的直接后果是,主流品牌流失到本地店,同时和代理商交恶。包头美乐商贸市场总监王文涛表示,“南方店”过分追求利润,导致大部分本地代理商不愿意与其合作,“美素每家店年任务额20—30万元起步,现在南方店不仅是不愿做,而且也完成不了任务,没机会做了,主流品牌早已渗透到本地店”。
改良难,转型要趁早
对于“南方店”衰退的现状,潘健表示,老乡们在几年前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品牌资源在对手手中,转型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店引进美肤宝、冰美人等品牌后,仍以追求利润为主,不主推。“一些南方店依靠老顾客还有小幅增长,但大部分店处在苦苦支撑的状态,”潘健表示,对于艰难的转型,“南方店”店主们更偏向于开一天赚一天,不行就关店的态度,“毕竟转行对很多老乡来说很平常也不困难”。
相比于这种消极态度,个别南方店趁早转型,改变追求高利润的观念适应本地竞争,在大部分“南方店”式微的今天依旧“活”得滋润。
湖南人龙金民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高原美专卖店店主,他的“湖南老乡帮”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一共开了15家高原美店。相比老乡们的店销售滑落的现状,龙金民的两家店目前月销售稳定在8-10万元,势头良好。“以前也是啥都卖,”龙金民告诉记者,2009年开始转型,当时主要品牌都拿不到,只有在别处找突破口。于是有了全新的高原美店,龙金民将店内所有品牌统一定位中药、本草风格,店内主要销售品牌有片仔癀、佰草集、婵真、相宜本草、同仁堂、本草堂等。“本草类的品牌是大趋势,且还能争取到手,压力也不会太大。”龙金民表示,差异化定位让他的店起死回生。
“都是‘南方店’,但我们的理念差距很大。”潘健表示,他的南方化妆城在临河区以每年开两家的速度现已扩张至6家,年底将开到第8家。2008年,走高利润杂牌子老路的潘健开始转型,刚好本地大连锁北方化妆城长期偏爱自己代理加工的品牌已久,与自然堂、丸美的代理商合作出现分歧,潘建轻松地将品牌争取到手。2008年底店内只剩婉丝一个高利润品牌,“大换血”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不适应。一方面,联系会员传达信息、发送体验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营销上的传统优势,做好服务,成功转型。而潘健的下一步计划是,在店开到一定数量拥有话语权时和厂家谈判,获得更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