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08
  • 阅读量:673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刘珽玉

在萨德的影响下,韩国产品销售占比达到90%以上的代理商——青岛珂诗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出货锐减,迅速从月出货400万元下降到月出货60万元,是被动等待风波过去,还是主动出击?成了摆在总经理张百军面前的最重要课题。



CBO 记者 刘珽玉 青岛报道
 
危险和机遇永远是并存的,而一个成功的商人最伟大的天赋就是在危险中迅速抓住机遇。

作为手握美迪惠尔、SNP、自然乐园等流行韩品的代理商,青岛珂诗佳虽然成立不到5年,但凭借掌门人张百军的娴熟运作,日子一度非常滋润。
 
在萨德风波之前,珂诗佳每个月的出货额都在400万元以上,但是萨德事件发生之后的3月份,出货额一下下滑到80多万元,4月份的销售更是惨淡,只有60多万。
  
更糟糕的是,张百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萨德事件除了对其销售造成重创外,对检验检疫手续、海关通道、自贸区的单品进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他预计萨德事件对于韩国产品的影响最少会持续到今年7月份。基于这样的预期,张百军有点坐不住了。

>>> 调整品牌结构,将进口品的业务扩展到西部
 
萨德风波带来的困境让张百军意识到,作为代理商,品牌结构要多元化,而张百军的过人之处在于,他马上想到,韩品销量的下滑不是反而给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的进口化妆品销量的提升创造了机会吗?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韩国化妆品在中国的销售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虽然很多韩国品牌在本土规模很小,但是在中国销量却暴涨。

韩国品牌在中国销量的暴涨,掩盖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由于很多韩国品牌在本国体量小,对中国市场的渠道运作模式并不熟悉,很多品牌是抱着“做贸易”“赚快钱”的心态在中国市场发展,这让不少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非常“短命”,疯狂一时之后就一蹶不振。

“我们希望一个品牌具有生命力,但是韩品的方式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我们的角色就是充当韩品的搬运工。”张百军说道。

此前,韩国品牌的凶猛势头让张百军没有闲暇进行品牌结构的调整,萨德事件的爆发反而给了他时间和新的机会。

而不久前,国家召开的一带一路会议,更是坚定了张百军“品牌多元化”“走出山东,走进西部”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如今张百军已经将其进口品的代理业务扩展到了新疆等西北部地区,其在CS渠道的合作网点数,在全国已经达到数万家,华东以及华北地区的部分超市和自贸区已经与珂诗佳建立了合作关系。

>>> 从分销商升级为品牌运营商,引进欧洲品牌做深公司“品牌池”
 
据张百军透露,尽管公司在对外扩张上,已经小有成效,但是目前公司的主要模式还是“二级架构”,以“销售”和“运输”为主,仍然只能算“品牌商的搬运工”,在市场运营方面对品牌方的依赖性很大。未来,张百军希望公司能逐渐加强“品牌运营”能力,成为品牌的孵化器、服务商,而不仅仅是搬运工。

当“品牌运营商”的想法让张百军开始更多地关注欧洲化妆品品牌,他认为欧洲品牌虽然成长速度非常慢,但是生命力却更强,产品的品质也相对稳定,张百军希望能与更多的欧洲化妆品品牌接触和合作,并希望能通过代理这些品牌,引导公司逐渐转型,慢慢做深公司的“品牌池”,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未来,张百军表示,尽管消费升级被行业当成共识,但是他希望引进的品牌不一定是高端的,在这方面,他仍然会学习韩国商品的运营方式,引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并依托现有的渠道,对品牌进行运营,增强销售部门的服务能力。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