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1
  • 阅读量:2332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张慧媛

疫情之后,《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在多省走访市场发现,全国多地发生化妆品店内主流国货品牌占比下降,自有品牌、直供品牌取而代之的情况。疫后大变革下,CS渠道和各类品牌间的关系,或将得到重新审视。

就品牌而言,2020年初这场疫情,影响的恐怕不仅仅是上半年的销量。

 

比销售暂时下滑更可怕的,似乎是渠道失信带来的惩罚:根据《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疫后多省走访市场发现,多地化妆品店内发生主流国货品牌占比下降,市场份额被自有品牌、直供品牌取而代之的情况。
 
虽然这一现象自2016年左右开始就已冒头,但疫情无疑加快了这一趋势转向。用一位老板犀利言论总结——“品牌带领线上对线下拳打脚踢,疫后我再也不想当韭菜了。
 


01

多省门店品类格局调整
自有品/直供品占比高达20%-60%
 
国货美妆品牌与CS渠道相辅相成、共同成就的历史,已无需赘述。在化妆品专营店渠道中,这些全国闻名的品牌往往是店内的“名品”或“引流品”,比起新锐品牌,它们知名度高、点单量大,是当之无愧的本土一线品牌。
 
换句话说,中国CS渠道的崛起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崛起编年史。
 
《化妆品财经在线》近5年跑市场统计数据发现,就品牌而言,100%的省份CS渠道销售前三名品牌全为本土国货,在护肤品这一层面,资生堂集团或许是唯一能在CS渠道与本土强势国货对标的外资企业。
 
一般而言,按照规模不同,一家100㎡的化妆品店所陈列的护肤品牌在5-15个之间。虽然近几年来进口品风潮愈盛,但综合门店看法,偏好进口品消费的顾客,也大多会选择线上购买。CS渠道的基础客流定位,决定了本土国货才是其主要选择。
 
但是,《化妆品财经在线》疫后重返广东、山东两地市场,在调研了50多个化妆品店老板与60多个代理商之后发现,上述格局正在被疫情迅速打破。
 


6月,我们调研广东市场发现,多个知名国货代理商体量腰斩。2019年,43%的代理商传统代理业务缩水幅度在50%以上;而在2020年Q1,由于终端主要在走库存,广东受访代理商的回款下跌幅度普遍在50-70%之间。这部分强势传统代理的生意,除了被其他渠道分流,还被哪些品牌或品类占据呢?根据门店调研发现,小百货、自有品牌、直供品牌和新锐功效型品牌,是当地门店的选择。
 
8月,我们调研山东也发现同样情况。几乎所有的受访门店老板都直言,正在加大自有品牌、直供品牌的占比。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门店,已不将国产名品作为主推,以山东枣庄一家知名门店为例,在2016年销售最高峰期,门店销售前三的全是国产强势品牌,每个品牌给代理商的回款都能在200万左右,但是从2019年开始,有两个品牌的回款已跌至20万。
 
“还是会将保留原有50%的国妆作为吸客品,但不会主推了,其余有50%的比例我们会留给自有品。”有山东老板如是说。据采访统计,上述两省中自有品+直供品的比例在20%-60%之间。
 
目前,国内各门店的自有品牌遍及护肤品、彩妆、面膜、纸品和日化洗护全品类,已形成较成熟产业链。而直供品主要集中在护肤品类,多以高功效为卖点,配合体验和服务出“大单”。
 


02

部分本土国货名品被“清退”
价格管控失衡成直接导火索
 
曾经的国货名品,淘汰;直供品和自有品牌,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部分品牌线上、线下的价格管控失衡,成为压垮门店利润的直接导火索。
 
“2016年以后,很多品牌的线上价格就乱了。但刚开始的时候,线下渠道对于线上放价还是有一定抵御能力的,真正的困境是从2018年后开始的。”根据这位湖北店老板的说法,以前一个月一次品牌方主导的动销,一次就能出几十万的成果,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她发现门店的动销完全没有业绩了。
 
“顾客不进门,进门就用手机线上比价,比完价后就跟我们员工吵架。库存压力大的不行,我贴了几次‘黄条’(华中地区前两年盛行的清仓促销手段)后生意反而越来越垮。”她苦着脸道。
 
疫情之后,她不是唯一一个有此感受的人。
 
据广东渠道商介绍,以往,很多品牌在做线上折扣的时候,会采取满赠等附加折扣优惠;但是在疫情之后,通过直播,价格直接跳水。“可能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折扣力度差不多,但是对于线下来说,这个行为相当于直接打脸。”某不愿意具名代理商告诉记者。


同时,折扣的频次从以前一年几次,变成了天天都是折扣日,日日都要放低价。这直接击穿了渠道价格体系。
 
在广东,“3.5折进,5折出货”的价格铁律被击破。线下价格拼不过线上,广东很多实体门店已经不屑于像内陆很多省份一样还在玩价格战,部分门店甚至也不屑于从经销商处5折拿货。代理商为了清库存,用低于2折的价格清货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一片面膜,一块钱;护肤品,一两折带走。
 
山东多个门店老板直言,很多护肤品他们也都是四点几折进货,为了引流,也为了和线上对标,他们直接5折出货,“哪里还能靠这些品牌赚钱!(它们)能有个10%-20%的毛利就不错了。”潍坊某店老板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价格管控问题,终究还是利润分配问题。假设一个乱价的知名品牌,只能给门店带来微薄利润点,在人员、房租疫后成本上升的前提下。门店势必会寻找利润补充。而根据《化妆品财经在线》调研反馈,自有品牌或者直供品牌的毛利均在50%以上。


安徽某门店老板还透露,全国某百强店全年彩妆销售1600万,其中有4个自有单品就贡献了500多万销售,“同等价位,卖出一个自有品,得卖4个品牌货!一个是品牌方的言而无信,一个是巨大利润空间,门店选择谁,很明显了!”他说。
 
这直接导致很多知名国货品牌疫后公信力急剧下降。“品牌-代理商-门店”的链条关系进一步被割裂。
 
其次,除了上述导火索,消费者缺乏品牌忠诚度,也是CS渠道近年来品牌不好卖的原因之一。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似乎对于品牌、成分有了更多自主选择, 门店引导消费者的时代已过去,对于消费年龄层普遍偏“熟龄”CS渠道而言,他们面对的又是一群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更新、更潮、更网红的品类或许才是首选。正如有老板直言:现在店里没有哪一个品牌是卖得最好的,那些进店的年轻人雨露均沾,我们摸不清他们明天会喜欢什么。
 
自有品牌和直供品牌以燎原之势发展,其原因还有哪些?化妆品链条上哪些角色在助推上述趋势?今后,它们会成为CS渠道主流吗?而本土知名品牌,在CS渠道被边缘化后将何去何从?
 
明天请继续收看《主流国货品牌的CS生意,正在被自有品/直供品蚕食(下)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