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7-24
  • 阅读量:1113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赵竞

6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编制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下文简称《目录》)在其官网发布。立即引起原料企业、科研院所及化妆品制造商的广泛关注。

据《化妆品报》记者了解,业内对该《目录》空前重视,因为它一经推出,《目录》中未收录的原料成分将不能用于化妆品生产,依靠产品成分作为独家卖点的本土中小企业或将为尚未申报在册的新成分“补课”,其各项成本开支也将倒逼企业寻求新的创新路径。

规范原料市场的积极一步

“从长远来看,这对国内化妆品原料市场颇具积极意义。”北京日化协会化妆品工作部主任郑立波向本报记者解读了《目录》发布的实际意义。他认为,《目录》收录的8783种原料成分,“已经基本囊括了国内化妆品厂商对原材料的实际需求。” 该《目录》是长期以来“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和各省市自治区食药监局备案在册的化妆品原料成分的一次“大集合”,具有广泛性和实际操作性。

据了解,《目录》是在整合所有成分基础上,剔除了“有风险”或“有潜在风险”的部分成分后形成,例如此前已经在监管部门备案的EGF(表皮生长因子)和荧光增白剂。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入选《目录》且后期也不进行申报注册的成分,用于化妆品制造是被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

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逸君认为,《目录》使化妆品企业在选用原料成分时有了明确依据,且对尚未申报注册的新成分提出了“先申报后评估”的科学流程,保障了化妆品的安全性。

然而,本土中小企业此前在产品原料备案过程中不及外资企业程序规范,备案配方与实际成分不一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目录》发布后,将迫使中小企业为尚未登记在册的新原料成分“补课”。陈逸君认为,这让部分本土中小企业备感压力,而外资品牌的压力要小得多。

优化配伍比打“成分牌”更好使

虽然《目录》收录的原料成分多达8783种,但总有某些成分未能入选。莱宝康日化(上海)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经理邢红霞表示,莱宝康今年3月推出的数款霍霍巴油衍生物成分就未能入选《目录》,因为这些成分在国内尚未进入实际使用阶段,无法提供申报所需的编码。她也承认,未进行申报的新成分在采购环节“会有一定的影响”。而郑立波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新原料的申报审批流程日渐规范,耗时与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审批相近,乐观估计也需一年。

对于颇具研发实力的莱宝康公司尚且如此,对于本土中小企业来说,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新成分申报无疑更是前路漫漫。郑立波据此认为,本土中小企业再打“成分牌”抢占市场已不具优势。他表示,化妆品创新不能再依靠稀奇成分博取眼球,正确的产品研发方向应当是对原料成分配伍性的不断优化,“毕竟8000多种原料能够配伍的成分表是无穷尽的,这更值得企业研究。”

VC为例,它是业内公认的最具美白效果的原材料,但受制于稳定性不高的短板,业内对VC的青睐度不高。郑立波表示,通过对产品剂型的创新可以很好地解决VC的稳定性问题,《目录》发布后,挖掘现有产品的内涵、优化原料配伍会比打“成分牌”更具效力。

巧借外力或为新出路

然而,对于实力受限的本土中小企业而言,要想深入挖掘现有产品的内涵,需要投入大笔资金,且短期内还不能看到效益,这无疑不太现实。

对此,陈逸君表示,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已经注意到《目录》发布后,化妆品企业在研发阶段面临的实际困扰。因此,早在2013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该研究所已启动“上海市化妆品公务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是通过此平台,整合现有科研力量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借力支持”。陈逸君认为,这样的技术服务平台或将在几年内推广至全国范围,中小企业“巧借外力”或将成为产品创新的新路径。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