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8-25
  • 阅读量:989
  • 来源|化妆品报
  • 作者|刘慧

六七十年前,在广州有两家生意颇为兴隆的百货店——胜利百货和励红百货,曾经有过“东有胜利,西有励红”的说法。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房租、人力成本以及遍地开花的商超竞争压力之下,这两家百货商店面临关门的窘境。

20118月,因为老股东退休后继乏人,胜利百货正式宣告结业,并注销公司名称。

20145月,因为华侨房东要翻修房屋提高租金,励红百货被要求在715日之前搬离原址。

然而幸运的是,曲终人未散,几经周折之后,这两家承载了几代广州人记忆的老百货又得以继续开张营业。20148月初,《化妆品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两家老百货的未来依旧不容乐观。

励红百货易址

主打情感牌惨淡经营

81日,《化妆品报》记者来到励红百货所在的广州市中山六路41号,新开店面离旧址只有几十米的距离,面积大概有20多平方米,比原店铺小了三分之一。在货品方面,励红百货只保留了化妆品和针棉日杂两条货柜。励红百货股东之一周慧告诉本报记者,所有商品中卖得最好的是老国货化妆品,如上海的上海女人、广州本地的七日香、大象儿童浴液、猪鬃牙刷和白莲花露水等,其中猪鬃牙刷一个月最少能卖2000多支。“因为媒体对励红百货的报道,还有街坊们和新房东的照顾,搬到新店一个月了,生意还不错。”


周慧认为,尽管处境艰难,但励红百货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我们保证产品是正品,商品质量有保障;其次,励红的定位是对超市和商场之间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最后,顾客都是老街坊及其子女后辈,这是一种长久的信任和情感支撑。”就在记者采访的同时,来励红百货购物的顾客仍络绎不绝,其中多以上了年纪的人为主。

但记者发现,即使天气炎热,励红百货店内仍未安装空调。周慧告诉本报记者,想装空调,但微薄的利润不允许这么做。谈及难处,她表示很多国货化妆品品牌被外国公司收购是其面临的最大困难。在她看来,“国货最大的优点是物美价廉,一旦被收购,产品的价格会因广告等因素立刻上涨乃至翻番,这是我们的顾客所不能接受的。”

对于励红百货的未来,周慧表示担忧不来,“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很多人建议我开网店,可是我不懂网络,我们的顾客也不懂网络,更不会在网上购物。”

胜利百货更名重开

“胜利百货”名恐成历史

无独有偶,另外一家老百货——胜利百货的境遇与励红百货非常相似。据胜利百货房东之子介绍,该百货的前身是由他的祖父唐务江于1937年开设,名叫“唐江记”,七十余年后的今天,仍有老街坊习惯性地将其称为“江记”。据了解,1958年公私合营后,“唐江记”改名“胜利百货”。

据该房东之子透露,2011年,该店老员工退休清盘,只得注销“胜利百货”这一名称。此事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各界的呼吁下,以黄叔为首的个别老员工又牵头重新开店。但广东省工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三年之后才能重新使用“胜利百货”这一公司名称。黄叔在原址重新开店之后,只得改名为“欢梦园百货商店”,希望将来能把这个好梦继续延续下去。


20145月,当欢梦园的合伙人前往大东工商所,想要重新改回“胜利百货”这一名称时,却被告知已经有人抢先注册了“胜利”的名称,这也就意味着“胜利百货”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招牌可能将会成为历史名词。

同励红百货相似,如今的欢梦园百货商店面积相比以前缩水了一半,舍弃的是家电等“占地方”的商品。本报记者观察到,在欢梦园销售的商品中,化妆品大约占六分之一左右。黄叔告诉本报记者,本季卖得最好的化妆品是广东本地产的茶籽洗发精、华夏腋香怡露和电车牌肥皂等。另一合伙人马耀超认为,虽然欢梦园依靠的是胜利百货的悠久历史和经营商品的良好口碑,但未来却不容乐观,毕竟他们的顾客正在慢慢老去,而年轻人只是在看到电视台和媒体报道后的一两个星期,前来怀怀旧,对胜利百货的兴趣远远大过店内的商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励红百货与胜利百货两家店的共同点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顾客来买东西,不像超市那样买了就走,大多数顾客都是边看东西,边和店员聊天,哪怕是付了钱,也会多逗留一会儿,和店员一起拉拉家常,颇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感觉。虽然两家店出售的商品并不新潮,很多甚至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就连他们的服务方式也都有些“过时”,但却深深烙上了时代的烙印。

记者发现,在欢梦园百货结账的时候,店员要在夹板的表上写上金额,再盖上刻有“欢梦园”的红色小印章;而励红百货则连这个环节也省略了,店员在柜台上放一个算盘,每卖一样东西,就将相应的价格数字累计在算盘上。谈及未来,挂在这两家百货商店合伙人嘴边的也是同样一句话:“有的做就继续做,等做到一定要变的时候再说吧!”

在如今百货业态多元化以及电商冲击下,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他们从商品的种类、质量、档次和价格,以及商店的购物环境、店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对百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像励红百货和胜利百货这样承载着历史的老百货,是大浪淘沙中硕果仅存的少数派。而它们之所以能够继续,靠的是媒体的呼吁和舆论的造势,以及社会大众的怀旧情结。

但是,目前看来,这两家老百货并没有能积极利用这种怀旧情感,也没有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大发展的机遇。仅仅依靠现有情感维系和支撑,励红百货和胜利百货不知道还能走多远。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特别是将这两家老店的沧桑历程和惨谈经营与今年上半年中国零售企业频繁关店的现实联系起来看,更加证实了这一点: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不居安思危,求新求变,终将被历史大潮淘汰。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