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1-26
  • 阅读量:2048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张慧媛

百强连锁的龙头宣布发力药妆,这无疑给业界一个讯号:在渠道的青睐下,一直没有爆发出其应有实力的药妆,或是要“出头”了。

 

CBO记者 张慧媛

2017年伊始,娇兰佳人董事长蔡汝青在集团全国经理大会上发表演讲,提出“两妆一品”战略,明确将提升门店药妆占比列为娇兰佳人的一大发展方向。娇兰佳人的意愿,是否意味着,药妆或将在专营店渠道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实际上,长久以来,由于政策缺失、定义错位,药妆在渠道上遭遇“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对比国外市场的体量,国内的药妆市场未免显得有些沉寂。而根据记者对于专营店渠道商的调查,他们对于药妆的引进目前仍多持谨慎态度。

>>> 外资品牌影响力飙升,国货药妆有点“尴尬”
 
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增长是320亿元左右,增长近4倍。根据预测数据,到2021年将达到594.5亿元,增长近2倍。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药妆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 17% 以上,这将大大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实际年增长率。

1998年,药妆这一概念被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薇姿带入中国,它以功能性和科学安全护肤概念,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快速进入中国知名的药妆连锁、百货店和高端超市开设专柜。

本土品牌正式打出“药妆”这一概念较晚,且品牌多出自传统药企。受传统业务发展疲软影响,药品业务的发展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药妆被寄予为新增长点。而在中国监管方面,化妆品有“卫妆准字”、“国妆特字”和“国妆备进字”,并没有针对药妆的批准文号。

在药妆风头正盛的那些年,药企可以靠药店实现快速的发展。但随着药妆概念的名不正言不顺,对渠道和终端都不熟悉的药企,优势荡然无存。曾经推出药妆系列的同仁堂和云南白药,均在其2015年年报中对化妆品业务保持沉默。



与此相对的是,外资品牌在药妆领域的攻城略地,做得风生水起。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三大主流药妆为雅漾、理肤泉和薇姿,以上三大品牌在国内药妆市场占有60%的市场份额,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TOP3之中,欧莱雅集团就占有两席。

近年来,欧莱雅对其“活性健康化妆品部”在产品和渠道方面悄然用力。2016年,继年中推出防晒APP的黑科技,在年末,理肤泉还推出第1款“液体吸油纸”,1天爆卖2000瓶,在线上的销售成绩非常亮眼。从全球战略层面看,2017年初,欧莱雅集团宣布将以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99亿元)收购CeraVe、AcneFree和Ambi三大护肤品牌。交易完成后,三品牌将并入活性健康化妆品部,和原有的理肤泉、薇姿、修丽可一起,进一步壮大药妆品牌线。



>>> 线上成药妆新增长店,专营店渠道商招商顾虑多
 
药妆的渠道命运在近十年变化巨大。原主渠道药店的销售比例正在逐年萎缩,比如,第一批药妆品牌薇姿,2008年起就开始走出药房,逐步进入屈臣氏、百货等大众化渠道。

近几年新兴渠道的利好也促使各大药妆品牌逐渐尝试新渠道,尤其是线上。2014年,电商交易规模达到995.88亿元,药妆行业电商交易规模为65.7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率为41.57%,比化妆品行业整体增长率高出12.87%,药妆行业电商发展非常迅速。



然而,在其他渠道涨势良好的药妆,在CS渠道却“碰了一鼻子灰”。狐狸小妖化妆品连锁总经理王佩在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专访时直言:“狐狸小妖目前不做药妆,暂时也没有考虑这方面。”他向记者介绍,药妆身份较“敏感”,销售贡献也不大,与其为其铤而走险,还不如发展好其他品类。王佩说,其店内进口化妆品以日韩品类爆品为主,人均客单价为400元。

与他持相同看法的是太原爱惠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林平,他告诉《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专做进口品的爱惠早就考虑过做药妆。但是:“食药监对进口品的概念和定义太模糊了,在产品宣传上,只要涉及到夸大宣传、医学术语的产品,都会受到处罚。”他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食药监被赋予执法权,太原市公安成立了专门针对食药监的执法部门,2016年就曾处罚了一大批涉及药妆违规的零售店。

李林平认为,结合当前的国情,百货系统才是药妆的渠道归宿,CS终端若想做大体量,必须在法规层面争取更多有利的“身份证明”。

也有渠道商向记者表达了对药妆品类运作跃跃欲试的态度,但希望可以与更多有资质的、安全性高的品牌形成深度合作。“毕竟,近几年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发,加上外部自然环境恶劣,药妆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更符合个人护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一位不愿实名但正在物色药妆品牌的连锁店主告诉记者。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