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妆品行业高速发展的现在,“假冒难禁”已成了一块碍眼的伤疤,而造假售假各个环节相扣,已形成了“黑产业链”。甚至还有来自中东和非洲的买家,拿着市场售价100多元人民币的产品样品,要求中国工厂为他们生产出成本只要一两块钱的高仿品。
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 “一线城市卖真货,二三线城市半真半假,四五线以下县市卖假货”现已成为化妆品行业的“潜规则”,而电商已经成化妆品假货的重灾区。
3月15日,CBO记者曾粗略梳理了2016年化妆品行业那些触目惊心的造假案件
(造假售假成风,化妆品行业毒瘤何时除?),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化妆品制假售假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产业链” 。
一位公安执法人员分析指出,目前假冒化妆品主要有三大特征,生产和批发源头多集中在东南沿海日化工业发达地区,仿冒相对低端, 精仿则以越南和台湾货居多 ;假冒化妆品的品牌和种类,随着潮流而快速变化; 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售假逐渐增多,而且很难监控,假货混入电商渠道的奥妙则是,“刚进驻网上时可以先做正品,而且店主又有线下的文件,审核很容易通过,之后就可以真货高仿掺着卖了。”
假货卖到哪儿? 21世纪经济报了解发现,有假冒生产商就有自己销售体系,比如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网店,或农村、城郊等偏远地区的实体店,作坊生产出来后就直接配送过去,三四线城市理发店、美容院是重点目标;部分经销商进购的也是制作仿冒化妆品原材料,然后按照配方进行勾兑,从广州收购包装再批发给各批发商。此外,假冒化妆品“出口转内销”经电商销售也不乏被曝光的案例。
甚至还有假货化妆品直接流向国际市场。2015年7月,据钱江晚报曝光,浙江省余姚市一造假老板因做了20多年化妆品,鼻子闻闻就能调制高仿冒牌货, 自2013年起就走上“山寨之路”,而他的客户则多是来自中东和非洲的买家,拿着市场售价100多元人民币的产品样品,要求中国工厂为他们生产出成本只要一两块钱的高仿品。
CBO 橘子编辑综合自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