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7-13
  • 阅读量:6606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彭适

2016年,全球消费品50强企业的有机增长进一步陷入低迷,从3.4%下降到2.6%,整体收入增长负0.7%。数字技术对快消品企业的影响与日俱增,欧莱雅、宝洁成为全线业务全面拥抱数字化的典范。

 
CBO网讯( 记者 彭适)

 7月11日,全球性咨询公司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OC&C)联合The Grocer发布了“全球消费品50强”报告。

从财务业绩来看,雀巢、宝洁和百事位居前三甲,第4—10位依次为联合利华、JBS、百威英博、可口可乐、泰森食品、欧莱雅、菲利普莫里斯国际。此外,国内企业万洲国际(第18位)及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第47位)进入了50强之列;蒙牛(第52位)仅仅以些微差距错失了50强。

>>> 50强增速跌至近15年来新低,国内品牌表现优异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消费品50强企业的有机增长进一步陷入低迷,从3.4%下降到2.6%,而整体收入增长负0.7%,属该消费品系列报告15年以来的第一次。排名前50位的消费品巨头,也在短短五年间损失了8个百分点的销售增长,由2011年的7.3%跌至2016年的-0.7%。



对于快消品在15年来首次录得盈利下降,OC&C大中华区合伙人庄淳杰分析,这主要有几个原因造成,首先是整个新兴市场增速的放缓,其次是欧美国家等成熟市场同样在下降。“尽管,大部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在变高,但他们选择把更多的钱花在体验活动上,比如旅游,而非在诸如食品之类的快消品上。此外,美元汇率的波动也对消费品市场造成了不少影响。”庄淳杰表示。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品牌仍然保持了4.4%增长,增长速度是在中国运营的国际品牌(2.0%)的两倍多。报告指出,这是因为本土品牌能够比这些跨国企业更有效地抓住优质化(premiumisation)等趋势。数据显示, 国内七成快消品(FMCG)品牌录得销售增长,比较之下,在中国运营的国际品牌仅有一半录得销售增长。此外,国内品牌占据了总体增长的八成份额。

面对消费升级,对于快消品企业而言,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情感认同的作用愈发凸显。庄淳杰认为,与国外品牌相比,中国消费品销售渠道铺路更广更深,但需要更为关注品牌的塑造。随着国内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不少公司开始优化产品并融合消费者趋势。

>>> 欧莱雅、宝洁全面拥抱数字化,人才争夺白热化
  
数字技术对快消品企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是推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庄淳杰表示, 一些全球50强企业,比如欧莱雅、宝洁和保乐力加,就是全线业务全面拥抱数字化的典范;在商业模式数字化方面,其他品牌则较不清晰,也不够全面。

报告显示,数字化显然已经成为许多全球消费品50强企业的重要课题,其中,31家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及这个发展方向,有的甚至提及超过50次。



宝洁公司正在利用数字接口和数据分析,以提高其新产品开发过程,并把其三成媒体支出分配于数字领域。目前,欧莱雅拥有超过1000名数字专家,并已为7000多名工作人员提供了数字技能的培训。
 
不过,在数字化时代中,顶尖的精英毕业生越来越喜欢投身高科技和初创企业,而不是快消品行业,因此,人才争夺成为了快消品领域中的一个主要战场。

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人Will Hayllar表示:“消费品企业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来为其整个业务增加价值,包括供应链的优化和数字化,用数字技术促进产品开发,直到市场营销和直接客户销售。”

他分析,数字革命使得人才争夺战更加白热化,而快消品企业在吸引优秀毕业生方面,越来越及不上高科技行业。“那些拥抱数字化工作方式和有企业家精神及文化的公司,将能够更好地吸引数字原生代的人才,并且让他们发挥所长。”Will Hayllar表示。

>>> 50强并购额2016年下降至500亿美元,并购成增长主要来源
 
在全球50强消费品公司中,企业并购已经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数据显示,并购交易值从2014年的560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2260亿美元,增幅高达四倍。其中,2015年出现了许多交易额十分惊人的重大交易,风起云涌,使得这一年成为了继2008年以来并购最蓬勃的一年。



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2016年,全球50强消费品巨头的并购金额,大幅从2015年的2260亿美元下降至2016年的500亿美元。Will Hayllar表示:“2016年,消费品公司的并购到达了最低点,政治不确定性无疑扮演着一重要角色。”

报告指出,有鉴于有机收入增长现处于历史低位,同时受到激进股东渴望提升边际利润的压力,合并与收购已成为近年全球50强企业收益增长的重要来源;然而,受英国的欧盟公投、欧洲民粹主义政党抬头,以及美国总统选举等所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影响,都有很大可能打击不少相关交易。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