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韩妆是中国化妆品市场最绕不开的话题之一,不管是层出不穷的新颖产品还是随之刮起的单品牌店风潮,又或是萨德问题导致的韩妆市场的显著低迷,使得韩妆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充满了未知性。2018初启,经历冰点的韩国品牌能否重回正轨?什么样的品牌会再次受到市场青睐?
CBO资深记者 唐雅倩
随着中韩关系的回暖,韩妆的再度升温似乎已经不再遥远,但长达十数个月的萨德风波,让不少缺乏竞争力的韩妆逐渐淡出了中国市场,由此,韩妆的竞争进入升级阶段,真正具备调性且懂市场的韩妆或将在2018得到加速发展。
同时,化妆品店乃至市场对于进口品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不少以进口品为主打的店铺,已经开始对进口品的选择与运营有了较高的要求,与品牌商的合作也更加默契。这些,无疑对韩妆的回暖提供了积极因素。
积极信号频现,2018韩妆或将重新发力
从2016年以来,萨德问题使得中韩关系的温度不断刷新新低,而在中国正火热崛起的韩妆的势头也当即被浇了一盆冰水。从爱茉莉太平洋、LG生活健康等集团品牌2016年1-3季度的财报看来,悦诗风吟、菲诗小铺、ITSSKIN等销售均出现明显下滑,不少品牌的营业利润转为赤字。
但在年底,这一现象似乎出现了转机。12月,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到访中国,这被视为双方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国旅游团重入韩国,另之前备受打击的零售业也重新燃起希望。这对韩妆在2018的重新发力无疑是一个好的信号。
除了政治方面的回暖之外,中国化妆品市场对于进口品的需求也是韩妆复苏的一个良好契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化妆品进口金额为265.36亿元,同比增长30.3%;与化妆品零售总额对比,2009年至2017年,进口化妆品占比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1.94%。
当然,这些利好趋势并不意味着韩妆在国内就可以高枕无忧。实际上,过去两年中,一部分只顾牟利货或缺乏正规手续的品牌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有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萨德风波后,韩妆的竞争进入升级阶段,将对品牌的运营思路、渠道打法提出更高要求。
品牌商在华运作体现专业性,枚柯2017成长飞速
在这波竞争中,有一匹“黑马”的出现尤为值得关注。树液护肤品牌MAY COOP枚柯于2015年进入中国,如今已与千色、小蜜蜂、橙小橙等知名连锁达成了深度合作。千色集团采购总监Ada透露,于2016年下半年引入之后,MAY COOP五个单品在半年时间内在店内的零售额就突破了600万元,“这在千色系统中极为少见,因此在2017年,MAY COOP枚柯被我们列为主推的进口品牌之一”。
这样的快速发展源于枚柯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与规划。枚柯品牌相关负责人向《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介绍,广州品初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枚柯的中国区总代理,已经入股枚柯品牌并成为了该品牌全球第二大股东。
众所周知,在中国运营进口品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纯贸易商和在华品牌商两类,纯贸易商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买卖差价,且大多运营有多个品牌,因此对于品牌形象的建设并不会付出太多精力,更有甚者还会售卖无正规证件的“水货”,或仅具有国外条码的“伪进口品”。
但以品初公司为代表的在华品牌商,对于产品的选择具有较高要求,上述负责人透露,其公司选择枚柯品牌时,就极为看好品牌坚持从包材到产品全部纯进口的“原装调性”;更重要的是,相较于短期牟利,在华品牌商更关注品牌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价格管控、渠道分销、团队管理等方面更加用心与专业。
枚柯加速渠道磨合,4天实现千色店150万元销售
在进口品牌为中国市场细致规划并倾注精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店铺也在加速进口品的布局,以迎合具备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年轻人。其中,以千色、橙小橙、星野家等为代表的特色店铺,将进口品作为重点运作方向,并且积累了相当多的运营经验,与品牌的合作更加默契。
据千色集团采购总监Ada介绍,在11月的感恩节活动中,枚柯4天内在千色系统中实现了150万元销售,成为护肤品类中排名第一的品牌,“在感恩节活动开始的一小时内,枚柯小木瓶销售达到2000支”。
“这样的成绩来自于品牌与门店双方的通力配合,尤其是渠道商在活动策划、前期培训以及终端物料支持等各方面的投入,无疑也带动了门店员工的积极性”,Ada表示。
据枚柯浙江代理——杭州光敏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敏介绍,光敏贸易的团队为每十家门店配备一名培训老师,包括下店培训、活动支持在内,每位老师每月在店市场平均时长达到一天半;而为了帮助门店氛围,枚柯根据门店风格的不同设计了三种尺寸的柜台,使用纯胡桃木陈列道具,并以灵芝等软装元素加强消费者对产品成分认知,“在这一方面,品牌可以说不计成本”。
“中国化妆品市场呼唤进口品,而进口品对于中国市场的认识与重视度也在提高”,陈光敏表示,这种双向需求将使进口品在中国的发展再登高峰。
“尤其是,以枚柯为代表的特色进口品,满足了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专业美妆需求,也激活了市场的消费潜能”,其表示,这一类的品牌,能够让审美疲劳的消费者看到创新,也将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始终站在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