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3-16
  • 阅读量:671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彭适

面对更理性、更懂维权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化妆品品牌和零售企业都丝毫不能放松。怀有一颗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经营者才不会每逢315如坐针毡。

 
CBO记者  彭适
 
据《南京日报》旗下龙虎网报道,市民王女士因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少尿以及尿中泡沫增多等症状,经过江苏省中医院肾科经检查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骇人听闻的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王女士患上肾病竟然与她使用的化妆品有关!“该患者面部皮肤白皙,和颈部皮肤肤色形成明显反差”,再三追问才知道她近2个月来使用过一套美白化妆品组合,导致尿汞含量严重超标。



听着惊悚吗?全国各地持续发生着各种类似王女士一样的消费糟心事。

今晚,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将再度与全国观众见面。今年,消费维权主题为“品质消费,美好生活”,旨在要求作为经营者能倾听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和提供品质消费,做好售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的品质生活贡献美好之力。

在化妆品消费上,消费者面临着哪些风险?化妆品企业本身作为经营主体,又会被哪些“陷阱”所坑?聚焦3·15,我们梳理了2017年至2018年初,化妆品行业那些触目惊心的造假案件、售假风波以及监管法规的改革。

一、触目惊心的“亿元级”化妆品造假案

在美妆行业高速发展的现在,“假冒难禁”已成了一块碍眼的伤疤,而造假售假各个环节相扣,已形成了“黑产业链”。回顾过去的一年多,化妆品行业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型“造假案”,案值均过亿元,造假手段也是花样百出。

1、8.27亿级化妆品造假案揭开惊人“黑产业链”

2017年2月,浙江台州市椒江区网上公安局发布新闻通报,椒江警方破获一起跨黑龙江、河南、广东三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的大案,摧毁生产窝点2个,存储、销售窝点5个。此次案件查获假冒安利、兰蔻、雅诗兰黛、香奈儿、迪奥等五大知名品牌化妆品、日用品1200多箱,涉案货物按正品估值案值8.27亿元。



随着犯罪团伙手段的“进化”,化妆品售假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黑产业链”,细分出了“假货生产商、包材提供商、渠道批发商”等。而抱着侥幸心理的消费者却对这些一无所知。

2、“正规”公司铤而走险,资生堂、欧莱雅遭仿造、案值超1亿元

2017年6月,浙江省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境制售假冒化妆品案,案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被仿冒的品牌包括资生堂、欧莱雅、联合利华、倩碧、NARS、伊蒂之屋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这家制售假冒化妆品的“企业”成立于2015年,由一对夫妇经营,以生产口红、粉底液等彩妆产品为主。



从表面上看,该公司是一家很正规的化妆品制造公司,所有手续一应俱全,相应的人员及各个部门,运营井然有序。警方称,“这家公司结构非常完整,理疗室、配料室、一应俱全,生产包装车间,仓储室,仓储还分为原材料仓储以及生产之后的成品仓储,整个是一个生产流水线作业,从灌装包装到外包装到成品全部一次性完成。” 从现场查扣的化妆品看,外包装和正品极为相似,确认为高仿产品,普通消费者很难辨认真伪。

3、2亿元假冒代购韩妆被查,疑犯竟是韩国留学生

2017年8月,江苏徐州地区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境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案,涉案价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涉案品牌多为热门韩品,包括悦诗风吟、伊蒂之屋等。据悉,受害消费者甚至涉及大半个中国,共计23个省、市,初步统计有130万左右的网购者买到了这些假货。



犯罪嫌疑人贾某等留学期间在国外做“正品代购”,但由于海关检查力度加强,代购利润空间减小,贾某等便在国外购买样品并生产假冒化妆品的半成品,然后寄往国内加工,最后通过青岛仓库流向全国。贾某称,眉笔成本刚开始4块,后来仅3块5,他所生产销售的假冒品牌化妆品利润率达到300%左右。

点评:不难看出,兰蔻、雅诗兰黛等增长势头大好的高端化妆品,已成为造假份子专攻的对象。除了上述这种直接制假售假的方式外,过期货品重新贴标、真瓶配假霜、真假产品“对半装”、 代购 “逛真店发假货”、 物流订单信息作假等,也都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与此同时,代购、微商售假的监管盲区该如何整治也备受关注。

二、跨境购平台售假风波,引发全民信任危机

3月13日,知名编剧、作家六六在其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无赖京东》的文章,控诉京东全球购售卖“张冠李戴”的假货。在3.15消费者维权日来临之际,六六以京东售假、投诉无门的揭文,打响了第一枪。此文一出,京东陷入售假公关危机。

事实上,进入2018年,电商特别是跨境购平台的售假风波,正在引来全民信任危机。



最受关注的是,2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17年“双11”网购调查体验情况通报会。其中,中消协点名称,“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较多,网易考拉海购、国美在线、京东、淘宝平台上的相关店铺,均被发现涉嫌销售假货,部分售假还出自电商自营店铺。随后,网易考拉、聚美优品回应海内外版本不同,绝无售假。

即便如此,消费者的信任重塑已变难,从目前的舆论导向来看,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跨境购电商平台多是“真假掺买”。

点评:随着海淘的兴起,国内跨境电商平台最初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拥护,但发展至今,却屡次面临“信任大考验”,真不知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所谓的“忘记了初心”。跨境电商平台的全民信任危机之路还要走多远?现在看来,似乎“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危害消费者健康,这些品类受到市场监管特别“关照”

当前,监管之风也愈刮愈猛,在2017年至2018年初,祛痘、祛斑、防晒、染发四类产品受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特别“关照”,屡屡被曝出产品不合格的消息。

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祛痘类化妆品2386批次,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2365批次,不合格样品21批次。人体长期接触含抗生素的化妆品,易引起接触性皮炎、抗生素过敏等症状,且易产生耐药性。

在去年抽检的3120批次祛斑/美白类化妆品中,不合格样品29批次。长期使用含汞化妆品会引发慢性中毒,损害人体肾脏等器官。而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类的化妆品可能导致面部皮肤产生黑斑、萎缩变薄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等后果。

继2016年防晒产品以37%比例成为质检问题产品“重灾区之,进入2017年,防晒类化妆品仍是监管重点。从总局公布的不合格防晒产品原因来看,主要是“未检出标签及批件标识成分”、“产品标签标示的防晒剂与产品检出成分不一致”等。而这种与标示成分配方不符的正规防晒化妆品,导致消费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会加大。

最为惊人的是,2月6日-13日,一周时间内,总局共通报了212批次不合格的染发类化妆品。不合格染发类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实际检出成分与批件配方或标签标识成分不符;少数批次检出含量超过规定使用限值的染发剂,消费者使用后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或刺激,引起不适等症状。



点评:近两年,为了和线上及同类竞争门店形成差异化,不少化妆品专营店都开始引进祛斑、美白、祛痘等功效型护肤品,聚焦于问题肌肤顾客群体。增强竞争力是好事,但此类化妆品由于其特殊性,也往往容易让店家“踩雷”。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想要挣“快钱”、 投机类的伪劣祛斑祛痘产品来说,市场与监管制度留给他们的空间将愈发狭窄。

四、企业易躺的“枪”:虚假流量、假冒官网、“猪队友”

除了被假货、山寨货困扰,化妆品企业或品牌还会遭遇哪些风险备受消费者诟病呢?

1、虚假广告流量危害品牌建设

对化妆品品牌来说,营销是产品推广的重要环节,不少企业动辄砸下上亿元在广告投放上。但目前,国内广告刷量、欺诈等已经形成产业链,广告作弊手段花样百出,严重危害了品牌建设。去年,腾讯灯塔联合秒针、AdMaster发布的《2017广告反欺诈白皮书》列举了多种广告作弊的手段:使用模拟器刷量;储备大量手机或者SIM卡刷量,也就是所谓的真机假用户; “静默安装”的方式,形成僵尸网络等一系列操作。

2、假冒官网让消费者“粉转黑”

2017年8月,NARS、芦丹氏、Sofina、SUQQU、FANCL、欧缇丽等知名品牌被爆出“假官网”消息。这些假官网堪称“明目张胆”, 卖假货的同时还提供个人性质的支付宝账号。消费者上“官网”投诉,会发现根本没有退货选项,也没有售后电话,而在线客服则一听说要“退货”便不再搭理。总之,消费者一旦购买受骗,即投诉无门,只能认栽。而有的消费者上当后还不知其是假官网的实情,往往会迁怒品牌本身,对一个美妆品牌“路转黑”甚至“粉转黑”。


图片来源《消费者报道》

3、各类花式“猪队友”

在化妆品这一上下协同的产业链中,品牌处处需要有合作伙伴。在挑选“小伙伴”的同时,也面临遭遇“猪队友”的风险。比如,有品牌因合作的OEM厂家方面的问题,面临了上质检黑榜的尴尬。也有品牌因线上合作运营商的原因,被消费者质疑进行虚假促销活动宣传等。还有品牌为官方微博工作人员的“手误”,而遭受过网友集体讨伐。

点评:品牌形象是一家化妆品企业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对化妆品牌来说,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跬步千里,但“崩塌”可能往往只要一瞬。因此,企业在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同时,还应时时注意品牌形象的建设。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