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妆品门店而言,“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效,才能让门店更具活力与竞争力,但人效究竟如何提高也是门店老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在由《化妆品财经在线》主办的中国化妆品百强连锁会议江西峰会上,福建浓妆淡抹合伙人、福建博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忠带来主题演讲《激发与激励,中小化妆品连锁的高人效管理秘诀》,以下为演讲实录。
演讲伊始,林岳忠就强调了人效的重要性。他将如何提高人效分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人效最大化的基础实施措施以及人效最大化实施要则。
他表示,提高人效,专营店必须做到以下四点:首先,要明确和统一各系统的组织运作架构;其次,细化管理执行规范细则;再次,需加强系统之间的交流学习;最后,要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产品结构、财务管理、软件管理、运营机制等各项环节,从而提高自身业绩。
统一组织架构规范“职责”
组织架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也是将个体凝结成团体的纽带,在公司运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林岳忠表示:“整个系统的管理架构是统一的,目的是部门跟部门、系统跟系统之间的衔接得到统一和规范。”他同时也为组织架构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经办下辖七部,分别为加盟部、销售部、销售支持部、商品部、物流部、总务部和财务部,各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利于公司正常、高效的运转。
销售支持部是各部门的核心,它是连接商品部和销售部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不仅负责活动企划、促销和品牌管理工作,甚至也要参与商品部跟客户的谈判。
“销售支持部会以商品和销售之间的结合导向来做最终评判,评判今年的规划是否合理。它在12月初之前会把明年年度的品牌跟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部分品牌和供应商占80%的比例,剩下的会从品牌月度、季度、年度的表现中去筛选一部分,进行更新和淘汰。”林岳忠表示。
在完善了公司结构之后,要明晰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部门职责的重点在于制定实施的规范导入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无疑”,岗位职责重点在于制定实施后的有效执行。
工作职责由各部门的负责人拟定,再由各部门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最后由人力资源部门来进行结合,整理,形成比较规范的文字范本。
林岳忠表示:“所有的规划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执行,因此,需要不断的去推进、优化执行的进度。”
制定公司、部门的年度、季度、月度规划在公司运营中,也同样非常重要。
“浓妆淡抹从总经理到每个部门,在每年的11月份,会制定半年度的计划。”林岳忠表示:“2018年的7月1日到2019年的6月31日作为浓妆淡抹的一个财务年,11月会修正上半年的业绩销售情况,再根据这个情况来判断下半年应该进行销售的扩大还是削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而将12月作为半年度,是因为年底非常忙,所以选择在6月、7月化妆品行业淡季的时候去做总结和优化的工作。”
此外,公司还要制定实施月度绩效考核方案。
在一个完善的组织架构下,各部门权责分明,目标细化到月度,制定完备的员工考核方案,以上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公司可以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但如何做到人效最大化还需要一些更有力的措施。
员工持股计划留住人才
如何保证员工在企业中长期发展,即如何留住人才?对此,浓妆淡抹从2013年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相应地总结出了一套方案。林岳忠认为,一定要弄清楚员工想要什么,这个很关键。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员工自已出资购买所任职的公司部分股份。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员工认购的股份交由员工持股委员会负责监管,员工持股委员会有权代表行权的员工参与股东会,对这部分股权进行表权和分红。
林岳忠表示:“员工持股计划即共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创造出价值利润的意愿。”
他同时强调,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特别是涉及企业年度净利润的指标,一定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否则企业价值过高,员工显然不会愿意购买,而企业价值过低,则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第二,根据企业实际投资金额设定员工持股比例;第三,制定完善的员工持股计划书。
如何激发人效最大化?
林岳忠强调,想要将人效最大化的激发出来,要做到以下四点。
结合月度绩效和股权激励,严格执行年度、季度、月度计划,一切为业绩结果为导向。
他认为,月度绩效和股权激励一定要严格执行,持续改善,只有不断的执行、改善和总结,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清醒意识到绩效考核和股权激励的设置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提高人效,而不是制约团队的“绊脚石”。
林岳忠表示:“希望每一个团队成员一起努力的时候,是拿一个凳子,踮起脚尖站上去,然后跳一下,就可以摘到树上的苹果,这是真实的目标。而不是像有些企业画一个很大的饼,悬在空中,员工得不到这个回报,这会打击他们的信心,也会导致团队产生强烈的连锁反应。”
第三,长年累月、不遗余力地培养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能力。“浓妆淡抹在团队的打造上花费了很大的心力,从2014年到2017年花费在团队建设上的费用不低于800万。”他表示。
第四,注重团队的梯队建设,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团队结构需要长期的搭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给团队逐步上升的阶梯和成长空间,挖掘潜力,让团队不断成长,沉淀。”林岳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