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16
  • 阅读量:1192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

曾经,在处罚机制还不够具有震慑力的背景下,数百倍的利益空间,诱惑化妆品造假售假者们前仆后继地奔赴“违法之路”。如今,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法律进一步约束之下,化妆品造假售假不再是“低成本”的不法行为。

CBO 见习记者 江文


日前,《法制日报》报道,广东省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化妆品售假案涉及的刑事和行政处罚诉讼进行公开审理,售假者林某不仅获刑10年,还面临着2500万元的“巨额罚单”。


监管趋严!广东有人因化妆品造假获刑10年、被罚2500万元


来自法制日报

随着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我国已开始严厉打击违法造假售假的不法厂商。

化妆品造假售假为何屡禁不止?

据审理显示,售假者林某涉案的假冒伪劣化妆品大部分是直接涂擦于人体表面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危害性大。该案查获的假冒化妆品涉及15间生产公司、46个品种和103批次,货值高达3700多万元。而林某在网络平台上大肆销售由不具有相关资质的生产厂家生产的化妆品,已严重侵害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对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权益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监管趋严!广东有人因化妆品造假获刑10年、被罚2500万元


图片来自中国江苏网

事实上,此类大型化妆品售假造假案近年来频频发生。仅在上个月,江苏省同样侦破一桩大型“大牌化妆品售假案”,造假数量已然高达18万套。谁能设想所谓的“国际大牌化妆品”,生产配置仅仅只是三间出租屋内的一台贴标机、一台灌装机。造假的成本如此低廉,而违法销售所得的利润简直堪称“暴利”。

湖北乾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华在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妆品假货如此盛行的原因,首先在于销售的方式十分隐蔽,制造假的厂家商品信息即可;其次化妆品销售的范围太大,监管难以完全覆盖;再者售假获取的利润十分高昂,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最后,消费者的鉴别意识仍待加强,在消费时需要提高警惕性。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型城市对于化妆品售假的执法查处力度仍然不够,加上行业内的“恶性”竞争,造假售假的厂家很难被完全取缔。“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假冒伪劣的化妆品有的并无致命危害,并且很难证明真伪,同时维权成本过高,很多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

对于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早在2017年3月7日,马云发表长微博向两会建议,参考酒驾醉驾治理,设想假如销售一件假货拘留七天,制造一件假货入刑,“那么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监管趋严!广东有人因化妆品造假获刑10年、被罚2500万元


当时,马云说:“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制假售假案值5万元以下没有刑事责任;5万元以上的顶多判7年。这是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释,严重脱离实际,结果是今天99%的制假售假行为不了了之,200万的案值罚20万,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却无人真打。”

相关部门开始加紧法律约束、加大处罚力度

如今,对于越来越频繁的造假售假行为,我国已开始提高制假售假的行为处罚标准,同时采取严格地执行标准,严格打击违法售假的厂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在法律处罚方面相关部门在《条例》中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违法生产、经营化妆品将被最高处以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违法者最高可罚货值10倍。同时,对于违法情节严重者,例如生产或经营以孕产妇、婴幼儿及儿童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假冒或者不合格化妆品的、生产或经营假冒或者不合格化妆品并造成人身伤害后果的,将进行从重处罚。


监管趋严!广东有人因化妆品造假获刑10年、被罚2500万元


广州李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扬告诉《化妆品报财经在线》记者,广东省白云区区委书记已经带头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化妆品的行为,对于售假重灾区的白云区进行严肃清查,严厉处罚违法进行制造和销售假货的不法分子。“未来,政府部门对于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将不断加大,取缔违法销售的厂商,维护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利益。”

假货毒瘤难除,中外知名美妆企业旗下品牌成为被仿造的重灾区,法律法规、监管部门俨然已经开始行动。但根治假货,除了加紧法律约束、加大处罚力度外,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律师张华就提到,除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也要完善消费者的举报机制。“对于举报制造销售假冒化妆品行为的消费者进行奖励,在消费者的协助下加强政府监管的范围。”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