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网红电商上市第一股”如涵控股发布2020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如涵第一季度交易净利润同期增长34.3%至3.128亿元,平台业务同比增长200%,经调整后归母净亏损为2160万元,同比亏损大幅收窄51.6%。
8月29日,一手培养了张大奕的如涵控股发布2020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财报显示,如涵第一季度的交易总额(GMV)为7.58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较上一财年同期的5.039亿元增长50.4%;净利润为3.128亿元,较上一财年同期的2.329亿元增长34.3%;经调整后归母净亏损为2160万元,同比亏损大幅收窄51.6%。
对于此次净利润的增长,财报将其归因于以顶级KOL名义开设的商店的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以及通过平台模式的服务收入增加。
与此同时,财报中还展示了如涵在一季度运营中的亮点和变化。
首先,顶级KOL品牌推广能力持续增强,平台业务同比增长200%
财报中,如涵将2020财年一季度的数据与2019财年一季度数据和四季度数据分别进行了比较。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在KOL方面,如涵签署KOL的数量增至133个;而截至2019年3月31日和2018年6月30日,签署KOL的数量分别为128个和93个。其中,顶级KOL的人数仍旧为3人,但带货能力增强,所带来的交易额增长最多,为0.591亿元;肩部KOL人数较四季度增加1人,交易额增长0.153亿元;腰部KOL人数较四季度增加5人,交易额增长0.353亿元。
在业务模式方面,自营业务下产品销售收入为2.4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增长主要归因于头部网红自营店铺销售的增长,和部分肩部、腰部网红的服装和化妆品销售陆续从自营模式转变为平台模式。
平台业务下服务收入为655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服务收入增长201.3%。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平台模式下网红数量的增加以及在广告和营销业务中合作的品牌数量的增加。
其次,业务重心倾斜,联手阿里建设中国最大的KOL交易平台。
如涵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自营模式(Full-Service Model),最典型的就是张大奕这样的顶级KOL,有配套网店和商品,有自己的供应链,赚的主要是商品毛利,讲的是产销合一。另一种是平台模式(Platform Model),类似明星经纪公司或MCN,带的是品牌方的货,赚的是营销佣金,平台服务费,风险较低。
此外,如涵此次在平台业务方面的激增,在之前的战略布局中,就早有体现。
如涵2019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来自平台服务的收入是5030万元,同期增长315.7%,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我们的战略步入正轨,我们有信心通过扩大KOL基础,为更多的品牌和在线商店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且在电话会议中,如涵表示顶级KOL(即张大奕)推动的GMV占比在2019财年Q4下降至47.8%,并把GMV、营收的增长以及亏损收窄都归因于平台服务的增加。
有声音认为,如涵把发展重心往平台模式上倾斜这一举动,是在为“摆脱”如涵过度依赖“张大奕”带动这一局面做准备。
对于未来,如涵控股创始人冯敏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如涵在自身平台上打造了精准的选款能力、成熟的供应链能力和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能力,同时不断升级自身的柔性供应链,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能力;而阿里巴巴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支持如涵创发起的互联网KOL生态系统,未来将不断探索与阿里巴巴新的业务合作机会,同时这是平台业务强劲的增长动力。
他强调,在未来,如涵将最大限度的开放供应链,积极服务于大量第三方的商家和网红,最大程度的赋能KOL,充分发挥自身精准的人货匹配能力,降低KOL的交易成本,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KOL交易平台。